展覽回顧
-
馬丁 • 馬爾
幸福的追尋 2007年11月28日 - 2008年01月25日 倫敦 在《幸福的追尋》這個公然表達嘲諷的系列中,馬丁.馬爾穿越白色警戒圍欄進一步把窺探的行為推到極致,以對德國戰後城外文化有更深入細緻的探視。以往馬爾一直埋頭鑽研人們表面生活之下的潛在複雜性,與瓊斯(Jones)並行,這確是他在藝術主題上一個具體的延伸,而Ben Brown Fine Arts亦欣然呈獻馬爾前所未見的新作。 作為一個頗為多才多藝的人,馬爾在音樂、棟篤笑、電視劇上的成功使他的名聲逐漸廣為人知,最後成功轉型為一名藝術家。本身富有一種超現實的幽默感和豐富的電影製作知識,馬爾在畫作中會運用客觀的清晰性和幽默性帶出複雜的情感轉換。 例如在The Lure of Real Estate用一個香吻表達了對理想家庭極樂的背叛;在Performing Husband,題中「丈夫(Husband)」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概念實質是想說明這是一個荒謬的現實。 同時以時尚雜誌和人生閱歷為作品素材,馬爾的作品是回望50年代失落了的「黃金十年」的一扇窗。他在作品中結合了50年代的廣告、軋光印花窗簾和他孩童時拍下的照片,並繪畫出蒙太奇的圖案。 讓人驚嘆的是,馬爾如何把視覺和質感的現象強加於觀眾的認知裡,以及他如何使用這些令人回味的素材去刺激觀眾的感知以重新回訪50年代。而String Theory for Dummies 便是最能反映 觀眾的感知如何受到這些視覺和觸覺的影響的代表作。 更多 -
赫里勃 • 奧特斯芭齊
Portraits and Exteriors 2007年10月11日 - 11月24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欣然為大家呈獻德國畫家赫里勃.奧特斯芭齊於本畫廊的首個作品展:肖像與外景。這些作品展示了藝術家對經歷現代化過程尖銳的評論,他主要圍繞畫作的論述和藝術家對社會以及歷史之間的關係進行爭辯。以社會作為背景,奧特斯芭齊透過他洞察人文的目光和敏感度使他成為一個傳遞社會訊息的使者。他對繪畫的奉獻和熱誠使他創造一種方法-去探究一個廣泛的主題—死亡,在單單一種媒介上不斷塗上顏料以製造含豐富內容、總令人期待的作品。 奧特斯芭齊解構並重新演繹攝影圖像,他利用鮮明的形狀對比以創作引人注目的畫作。他在畫作中探索藝術、意識形態以及從歷史所得的領悟之間的聯繫。奧特斯芭齊選用的素材源自日常生活中一直蒐集得到的圖像,因而令他能偏向用觀眾非常熟悉的圖像。 早前奧特斯芭齊運用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和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的攝影方式,他攝影在他周遭的環境和運用歷史文檔的材料。他探究過去和現在之間視覺回憶的作用;他的畫作因此被描述為尋找似曾相識的感覺的過程。在畫作中,奧特斯芭齊研究記憶不僅是只是過去的事,而如何在當前也會產生。 更多
-
康迪達•赫弗
宮廷‧劇院‧教堂‧賭場 2007年07月5日 - 09月28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很榮幸地呈獻康迪達‧赫弗的個人攝影展。取景於公眾和私人地方,藝術家的焦點聚集於空間內部、權力核心、商業、和機構。這些攝影作品把知識和資訊互通的世界描寫得繪聲繪色。這次的展覽展出葡萄牙的文化機構和羅浮宮博物館。雖然她攝影世界各地旳文化機構,赫弗並不是為了表達殖民主義、全球化或社會差異而製作藝術,「我並不關心能否突出社會功能」。反之,她創作一系列的作品試圖突顯攝影對象的潛在光輝。赫弗顯露人類、空間和建築之間的關係,以及攝影的無限可能性。 赫弗的成長經歷給她自身一個「場景」的概念-空間的意義是作為人文活動的背景而建造。成長在處於重建狀態的戰後德國,她留意到一些特定的建築物是帶有歷史和文化的背景和味道。一篇相關的評論論述這些特定的建築物於新建成的建築雕塑和公共空間屹立,於赫弗同一世代的人來說,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便是一個新的「場景」。 更多 -
克洛德 和 弗朗索瓦•沙维爾•箂爾
雕塑 2007年05月30日 - 06月30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欣然呈獻萊蘭夫婦出類拔萃的雕刻作品。萊蘭最後一次在英國展出作品已是三十一年前於倫敦白教堂畫廊的展出,故此畫廊對能再次展出他們的作品,更感榮幸。過去三十五年,他們分別攜手和各自創作出不同的大師級作品。他們這對夢幻組合創造作一個具啟發性、天馬行空的世界,並廣邀觀眾大膽想像、積極參與,同時亦要享受他們這個既精妙絕倫又簡單單純的藝術之中。融合傳統和現代的工藝,他們創作的物體演活了他們對現代設計有著超越默守成規和標準期望那有遠見的天賦。 萊蘭善於跳出當時主流藝術運動的框架,他們會以享受藝術的單純來對抗世界對藝術的需求。萊蘭夫婦作為藝術家的獨立自主和與主流相違的創作概念令他們聲名大噪的關鍵。他們創作出一種雕塑型小說,作品總能反映出最生動的話語,吸引觀眾的注意,趣味盎然。萊蘭夫婦是完美的黃金組合,弗朗索瓦‧沙維爾追求實是求是,克洛德則喜歡即興創作。 更多
-
克萊爾 • 申斯通
The Speaker and I 2007年04月25日 - 05月25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幸蒙委託,即將呈獻享譽盛名的克萊爾 ‧ 申斯通系列作品。是次獨家展覽結合了畫家的著名系列:講者和其他自畫像,展示了畫家對畫作和其捕捉人性本質的關係的獨特見解。 受到講者的啓發,申斯通開始了一系列將會持續三十年的畫作。她十分喜愛戲劇,戲劇中的每一個聲音和一舉一動都能促使申斯通的創作靈感。申斯通的作品對講者十分重視,包括講者的強勢和不可預測。她描繪的講者既有着極端的侵略性,同時亦十分脆弱。利用粗糙的顏色和精確的技巧運用,申斯通描繪出複雜且矛盾的人性。 申斯通擁有跟她的觀眾溝通的非凡天賦。她善於利用人性的形式來建構橋樑:一條連接着代表人類作為生存一部分的情緒和藝術代表人性之間的“橋樑”。申斯通的作品十分感性,描繪的不只是人物,而是人物的情感。在她畫作中的人臉“面具”之下,人存在的形式已不單單是實際的存在。她創作的方式往往希望能“向外延伸”,務求把她的創意發揮到了極致。 受到創作等同生命這句話的影響,她說 : 「你越向你的極限推進,你的創意就能去得越遠。這也解釋了為何作畫是不會死亡的。」 更多 -
米莫 • 羅泰拉
Early Works 1954 -1967 2007年03月1日 - 04月21日 倫敦 羅特拉作為20世紀的先鋒藝術家之一,他的影響在整個現代化視覺文化顯而易見。羅特拉利用他獨到的視覺重新審視「 報告」 文化和評論上的文化政治(透過他的「破碎」畫布、再拼貼的羅馬街頭海報),這對現代藝術生產技術理論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作品以其「嶄新視野」而閒名,為 看似平庸、理所當然 接受的現實注入詩意和靈感。 本畫廊誠意介紹,首次在倫敦展出:米莫•羅特拉早期作品1954 - 1967。展覽將展示羅特拉的一系列作品,其對後世藝術創作的影響,從二十世紀下半葉一直流傳至今天。 1945年,羅特拉搬到羅馬,而他的作品亦在不斷的實驗,以不同的圖案去表達新幾何矩陣。 1951年,他在巴黎展出「新現實展覽」(Salon des Realistes) 。其後,羅特拉在旅美期間,認識了新浪潮的主要代表藝術家,如羅森伯格 (Rauschenberg)、奧爾登堡(Oldenburg)、托姆布雷(Twombly)、波洛克(Pollock)和克萊因(Klein)等。當羅特拉回到羅馬時,他開始實驗「禪亮」。 這啟發了羅特拉其後以廣告海報作為藝術表現的靈感,以及引領他創造了自己獨有的一詞:「去拼貼」( décollage)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