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
-
畢卡索
2010年11月24日 - 2011年01月28日 香港 香港的Ben Brown Fine Arts畫廊即將推出一場精采紛呈且别開生面的視覺盛宴,公開展出十三幅畢卡索的畫作。畢卡索的藝術生涯跌宕起伏、風格多變,是次展出的畫作前後歷時七十載,可為深入瞭解其汪洋姿肆的畫風提供許多重要的線索。 《花瓶·煙斗·煙草》創作於1919年,是畢卡索在其「立體派時期」剛結束不久的一幅力作。當時,畢卡索正潛心於多方面的藝術實踐與創新,這股創作熱情在本展品中一覽無遺。畫中主題 (花瓶·煙斗·煙草) 的描寫雖趨於具象,但它們卻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在多重畫面之間碰撞交融、各領風騷;此畫概括了畢卡索終其一生不斷鉤沉探索的若干重要課題:色彩的重要性,對肖像畫 (此處所指乃廣義而言) 的熱愛,以及抽象在具象領域內不可或缺的作用。 更多 -
海因茨•馬克/盧齊歐•封塔納
2010年10月6日 - 12月21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欣然宣佈即將為大家帶來海因茨.馬克/盧齊歐.封塔納的聯展,透過畫廊空間讓兩位二十世紀藝術大師進行對話,呈現一個突破性的展覽展出兩位大師的所有作品。展覽將由十月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在Brook’s Mews 12號(倫敦 W1k 4DG)對外開放,屆時展覽的焦點在於封塔納的純白色畫作和直接從海因茨.馬克的工作室精選由1957年至1966年最具個人特色的畫作和雕塑。這將是畫廊為封塔納作品策劃的第三個展覽,也是自1965年首次在倫敦展出海因茨.馬克的作品。 海因茨.馬克是對當代藝術影響重大,於50年代後期德國的藝術組織「零社」(ZERO movement)的始創成員之一。「ZERO」一詞是在1957年由馬克和奧托.皮納(Otto Piene)創立以形容他們在藝術的新嘗試,及其後用以定義由他們激進的活動而衍生出來的國際藝術運動。該運動主要關注平衡媒介本身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通過藝術家雙手人為介入之間的協調性。撇開反對這兩個考慮要素,ZERO致力開創一個兩個要素之間單純和自然的美學對話,通過藝術家的介入,允許作品之間真正的聲音作交流。 封塔納和馬克的關係始於1959年。當馬克到訪米蘭並遇上當時已對零組有強烈影響力的老一代意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對空間主義(Spazialismo)的意識形態分享了與ZERO運動許多共同的核心思想。隨後幾年,兩位藝術家便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和持續發展的藝術對話。 更多
-
卡澳 • 方塞卡
2010年09月30日 - 11月12日 香港 Ben Brown Fine Arts引以自豪地呈獻在抽象畫世界中令人難以理解的卓越藝術家──卡澳.方塞卡的最新作品展。在倫敦Ben Brown Fine Arts 舉辦兩個展覽後,卡澳於香港Ben Brown 首次為進入亞洲藝術界而進行了新嘗試。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當代抽象晝模範,卡澳的新作品像阿波羅式熱情的釋放,始於像在西洋棋盤上既輕又寬的線條,終於無瑕對稱的彩色布樣。 卡澳.方塞卡的大膽、抒情的抽象概念是從一個獨特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畫家在發展繪畫手法中接觸並加入了很多創新的繪畫特色,成就了方塞卡別緻的繪畫風格。對藝術家來說,就如同一位訓練有素的古典鋼琴家,繪畫捉緊著觀眾的情感跌宕,像是在聆聽一首協奏曲一般的感覺。浸淫在深桃、海藍和翠綠的色調,畫作的格局默默散發著如在樂譜中出現的旋律。作品厚厚單調的顏料被畫家用細長彎曲的木棒故意刮掉和削走。 藝術家說:「我選擇用顏料說話,而不是透過文字或電影等。我不得不說顏料具有透過自身的語言去表達訊息的潛力 … 我們似乎都認為音樂能夠透過旋律說話,而這對了解我的作品是一種很有幫助的方法 ── 去讓你自己用同樣的方法去聆聽畫作。」 更多 -
諾特 • 維塔爾
自殺 2010年06月11日 - 08月28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欣然為於瑞士出生的藝術家諾特‧維塔爾首次舉行個人展覽。 是次展覽的焦點集中於十一個全新的雕塑。從博羅米尼 (Borromini)到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它們是由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作家、一位建築師、一位音樂家和一位時裝設計師命名及篩選。這些歷史性雕塑的連結正是「自殺」和當前公眾對他們的創意作品的欽佩。 每個「肖像」均由兩個簡單的長方形銀塊置頂。銀光閃閃的銀色雕塑由尼日爾阿加德茲(維塔爾曾於此地的泥屋居住大概一年)的銀匠組裝。每個「肖像」的大小和形狀是根據每個參考對象的死亡日期而定。底座的長度和闊度由死亡年份而定,置頂的銀塊則是以月份和日子而定。 更多
-
康迪達 • 赫弗
置身意大利:佛羅倫斯和那不勒斯 2010年05月27日 - 07月10日 香港 Ben Brown Fine Arts 很榮幸將於香港分址(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301室)推出響譽國際的德國攝影師康迪達.赫弗推出個人作品展。緊隨Ben Brown Fine Arts 在香港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的期間限定展覽的成功,這將是香港畢打行畫廊標誌性的首個康迪達.赫弗展覽。康迪達.赫弗善於拍攝滙聚不同文化生活的公眾場所,比如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大學,以至極具歷史價值的宅邸及宮廷,尤是世界著名的法國凡爾賽宮殿等。每幅作品精心的取景角度、構造的空間都強烈地展示出豐富的人文活動,卻又刻意刪除人類的足跡。 康迪達.赫弗被歐洲許多前瞻藝術家譽為最偉大的建築攝影師之一。她的作品呈現一個富人類文明的意境。通過作品,你會發掘出紀錄著不存在的創造者和居民在這些地方生活中的潛在規則、邏輯和分裂模式。運用杜塞爾夫攝影學院著名教授恩德.貝歇爾和希拉.貝歇爾(Bernd and hilla Becher)教導所得的知識,赫弗嚴謹地計算和整理作品的大小和尺寸。 更多 -
馬丁 • 馬爾
The Eight Seasons 2010年04月20日 - 06月4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很榮幸能為美國畫家馬丁‧馬爾在本畫廊(倫敦Brook's Mews 12號)舉辦第二個個人展,展出期為2010年4月20日至6月4日。同時以時尚雜誌和人生閱歷為繪畫題材,馬丁‧馬爾巧妙地活用視覺素材,把他的畫作灌入一種美國五十年代已逝去的「黃金十年」之懷舊感覺。 俗語話「堅持你所相信的」,馬丁‧馬爾一直堅持創作譏諷作品。從他早期的棟篤笑,在美國播放著電視處景喜劇的城市長期旅居,馬爾自1980年又回歸到全職繪畫與復仇。在《八季》裡,馬丁‧馬爾想像自己為一個在白色警戒圍欄外的偷窺狂,以透視戰後時期城外文化的細節。馬爾對「四季」這個主題的重新演繹,是一個結合他過往的努力和自我意識的具體延伸,以多個小型電影拍攝鏡頭玩弄出一個講述黑白裸體居住在花花世界的洛杉碌市外為特色的扭曲黑色喜劇。觀眾在一邊廂奮力地嘗試分辨出每一個季節,在另一邊廂,作品自身立刻便變得顯而易懂。 更多
-
Refresh for Spring
International Paintings 2010年04月7日 - 05月15日 香港 更多 -
馬提亞 • 沙勒
2010年02月28日 - 03月26日 香港 Ben Brown Fine Arts 將舉行德國著名攝影師Matthias Schaller 的個展。是次展覽由2010 年2 月28 日至2010 年3 月26 日在香港Ben Brown Fine Arts 於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內的展覽場地舉行(預展於2010 年2 月27 日星期六晚上6 至8 時進行,只接待受邀人士)。 Matthias Schaller 三個展出系列的觸目創作,探索空間的界限和昔日藝術氛圍的張力。沉鬱的色調刺激當 時社會政治的不安與苦樂參半的自相矛盾之間的關係。 更多
-
楊 • 沃斯特
啟明 2010年02月3日 - 03月20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幸蒙委託,為丹麥藝術家楊‧沃斯特在英國舉辦第一個展覽。作為一個極度細膩的畫家,楊·沃斯特每年只會繪製非常少量的作品,讓這個非凡的藝術展覽中,只有共八幅作品展出。他從各種雜誌收集剪貼塊,並小心翼翼地轉移至畫布,創造出黑色電影般的電影劇照,以此製作拼圖似的油畫。 更多 -
開幕展覽
Ben Brown Fine Arts in Hong Kong 2009年11月28日 - 2010年01月29日 香港 Ben Brown Fine Arts 隆重宣布,其香港的全新畫廊於本月正式開業。香港出生的藝術商 Ben Brown 在倫敦上流住宅區 Mayfair 已設有兩所畫廊,進駐香港的分所則是他最新的藝術空間。畫廊的開幕正適逢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積極在舉世藝術界中佔一席位的時候。日益增加的藝文 活動,例如「香港國際藝術展」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等項目,使香港這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大都會城市,作為陳列畫廊西方藝術作品的適切地點。 Ben Brown Fine Arts 曾在香港成功舉辦了兩次展覽,所以順理成章地在香港開設分支,讓畫廊能夠與本地的藝術業界緊密聯繫,並善用Ben Brown在這專業市場累積多年的寶貴知識。Ben Brown Fine Arts 將落腳於中環的心臟地帶,而畫廊則由 John Parson 的得意門生建築師 AFSO 的傳厚民先生 (Andre Fu) 所設計。 更多
-
朗 • 阿拉德
In A China Shop 2009年11月26日 - 2010年01月29日 香港 國際知名雕塑家 Ron Arad 曾在巴黎龐比度中心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獲得空前成功。秉承過往的成績,在國際金融中心舉行的十四件作品個人展覽也是一貫地緊密策劃,務求盡善盡美。 展覽中的重要珍品包括了 2009 年完成的《Oh, the Farmer and the Cowman should be Friends》。六米寬的不鏽鋼作品以美國大陸和不同州的輪廓所組成,當中的空間作擺放書籍用途,尤如擁有者不斷把美國歷史重新編寫及填補。 是次展覽會的另一 Arad 力作為 2004 年作品《Lolita》,乃一座氣勢磅礡的施華洛世奇水晶吊燈,除了讓參觀者產生互動經驗之外,還流露 Arad 獨有的幽默諧趣。參觀者可以發 SMS 訊息到某個特定號碼,而訊息則會在吊燈的螺旋形表面上顯示,以藝術角度帶出歷史性的對話,勾劃出藝術品的創作權和擁有權、公眾空間等問題。 除了以上兩件重點作品外,是次展覽還會展出 Arad 於1989年的作品《Big Easy Volume 2... 更多 -
康迪達 • 赫弗
置身意大利(第二章):那不勒斯 2009年11月23日 - 2010年01月21日 倫敦 Ben Brown Fine Arts 隆重宣佈德國攝影師康迪達‧赫弗的兩個具連貫性的展覽。第一個展覽 - 《康迪達·赫弗:置身意大利(第一章):佛羅倫斯》將於2009年10月7日(開幕酒會:10月6日下午6時至8時)在位處倫敦高尚地區Brook’s Mews 17號(倫敦 W1K 4DG) 的畫廊空間開幕,展出至2009年11月18日後將移師到位於佛羅倫斯的美第奇-里卡迪宮(2009年12月10日至2010年1月24日)繼續展出。 到了2009年11月23日,隨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美術館的限定展覽(2009年10月2日至11月14日)完滿結束後,畫廊即後續推出第二個展覽《康迪達‧赫弗:置身意大利(第二章):那不勒斯》。 畫廊的空間成為兩個展覽的中軸,讓它們相互輝映、交織,藝術家開啟了一個特別的對話,不僅僅是兩個在意大利史上顫動文化傳承的城市之間的對話,更是提出赫弗的作品中呈現出不同平台既生動有趣又發人深省的平行對話。故此,攝影作品表達出的空間,如博物館和畫廊一般,是歷史華麗的寫照和重要文化的話語。 更多